在门诊上,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我老伴儿听力越来越差,看电视声音开的老大,这可怎么办?”“大夫,最近我总是听不清别人讲话,声音小了听不清,声儿大了又嫌吵,家里人都不愿和我说话了!”“我年纪大了,耳背不是很正常吗?孩子非要陪我来医院检查,还要给我配助听器!” 其实,这些都是老年性耳聋的表现。老年性耳聋是一种常见的年龄相关性疾病,它无声地侵蚀着老年人的听力,严重影响着他们的生活质量。
老年性耳聋:不是“天经地义”
老年性耳聋,也称为年龄相关性听力损失或感音神经性听力下降,是一种随着年龄增长而自然发生的听力减退现象。双耳听力的下降程度大多相同,以高频听力下降为主,并且是渐进性的,意味着它会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加重。据调查,在65岁以上的老年群体中,约有25%至40%的人正遭受老年性耳聋的困扰,这一比例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上升。伴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老年性耳聋的患病率也在不断攀升,它已经成为影响数百万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公共健康问题。
老年性耳聋会有什么危害?
老年性耳聋带来的不仅仅是听觉上的不便,其背后还隐藏着其他潜在危害,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和社交都可能造成严重损害。老年人的大脑若长期缺乏有效的声音刺激,其与听觉密切相关相关的脑功能区域将不可避免地出现退化,这会导致他们的认知功能下降,罹患老年性痴呆的风险提高。此外,听力障碍使得老年人不愿与他人交流,久而久之,他们可能会变得沉默寡言、性格孤僻,情绪暴躁,甚至诱发焦虑、抑郁等心理及精神健康问题。在日常生活中,老年人因为耳聋对公共环境中的警示音变得迟钝,这无疑大大增加了意外的发生。
如何发现老年性耳聋?
目前,老年人群中的听力筛查覆盖率较低,常规体检也较少包含听力检测项目。加之听力下降是一个慢慢积累的过程,早期一般不易察觉,导致许多老年人容易忽视这一问题,使得早期诊断和干预变得困难。如果出现以下一种或几种表现:1. 听力下降:听别人说话含糊不清;电视、手机音量调大才能听清楚;2. 言语识别率降低:听的见但听不清,尤其在嘈杂环境下;说话爱打岔或答非所问;3. 重振现象:小声听不清,大声又嫌吵;4. 耳鸣:蝉鸣音、刮风声或嗡嗡声等;建议及时前往耳鼻喉科门诊进行专业诊疗,通过纯音测听、声导抗、耳声发射、听性脑干反应等听力学检测,以明确诊断。
怎样预防老年性耳聋?
延缓老年性耳聋的发展是维护晚年生活质量的关键。虽然无法彻底逆转听力衰老的自然规律,但我们可以通过日常保健措施,延缓老年性耳聋的进程,建议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健康的生活方式:多吃富含维生素和锌、铁、钙等微量元素的食物、少吃高脂食物、戒烟戒酒;规律生活,保证充足的睡眠,保持情绪稳定;进行适量的运动(如散步、慢跑、打太极拳等)。
2.远离噪音:使用耳机听音乐或者看视频,避免时间长、音量高;营造安静的居家环境,尽量选用静音或低噪音的家电产品;减少在喧闹场所的逗留时间;在噪音环境中可戴上防噪耳塞。
3.定期检查听力:检查频次可根据个人情况而定,建议每年至少一次。
4.积极防治慢性病:特别是与老年性耳聋密切相关的基础性疾病,例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
5.警惕耳毒性药物:部分药物存在引发耳毒性的风险,例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顺铂等,听力本已受损的老年人对此类药物更为敏感,用药期间需监测听力变化。
已经出现老年性耳聋怎么办?
那么,如何干预已经出现的听力损失呢?对于轻、中度听力减退者,一旦出现日常交流障碍和生活质量下降,就可适时佩戴助听器。在挑选助听器的类型时,需依据听力受损的程度、日常生活需求及经济预算等因素进行选择;尽管助听器能显著提升听力,但它无法完全取代耳朵的功能,应对助听器保持合理的预期,坚持进行适应性训练,以发挥助听效能。对于重度、极重度耳聋者,在佩戴助听器无效的情况下,人工耳蜗植入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技术。但需要专业的耳科医生评估是否适合手术,术后还需要一系列的康复训练,帮助老年人适应人工耳蜗的声音。人工耳蜗植入技术,不仅能有效提升听力,还能显著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