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韦神”的北京大学老师韦东奕入驻短视频平台,一条4秒的短视频让公众关注到他的健康问题,尤其是在33岁的年纪却已经“老掉牙”,据家属称其患有牙周炎。对此记者采访济南口腔专家了解到,80%—90%的国人患有不同程度的牙周疾病。一般来说,牙周病发展周期较长,但有一类牙周炎——侵袭性牙周炎却具有早发性、进展迅猛的特点,发病年龄可早至青少年时期,多有遗传背景,若未及时干预,30岁左右即可出现牙齿松动脱落。早期警报——牙龈出血
日常生活中,许多人对牙龈出血不以为意,对此,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山东省千佛山医院)口腔科主任张韶君表示,牙龈出血是牙龈炎症的直接表现,更是牙周病的“早期警报”。
她介绍,牙周病是发生在牙周支持组织(包括牙龈、牙槽骨、牙周膜等)的慢性感染性疾病,主要分为牙龈疾病(如牙龈炎)和牙周炎两大类。其中,牙龈出血是牙龈炎最典型的症状,若不及时干预,炎症会逐步向深层牙周组织扩散,发展为不可逆的牙周炎。
根据我国多次口腔流行病学调查,80%—90%的国人患有不同程度的牙周疾病,也就是说每10人中就有8—9人存在牙周健康隐患。这意味着,牙周病是威胁全民口腔健康的“头号杀手”。罪魁祸首——菌斑与牙结石
张韶君指出,牙周病的发生与发展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其核心机制与细菌感染密切相关。首先“罪魁祸首”就是菌斑与牙结石。口腔内的细菌会不断在牙齿表面形成黏性“菌斑”,若未及时清洁,菌斑会矿化形成坚硬的“牙结石”,紧密附着于牙面及牙龈下方。牙结石表面粗糙,成为细菌滋生的“温床”,持续释放毒素刺激牙龈,引发炎症。
牙周炎是一个慢性病,很多患者发展周期可长达二三十年。它的发展阶段大概分为牙龈炎阶段,仅表现为牙龈红肿、出血,牙槽骨未受破坏,若及时治疗可完全恢复;牙周炎早期:炎症向深部扩散,导致牙周膜破坏、牙槽骨轻度吸收,可能出现牙龈退缩、牙缝变大,但牙齿尚无明显松动;牙周炎中重度:牙槽骨大量吸收,牙周膜纤维破坏,牙齿出现明显松动、移位,甚至脱落。很多老年人牙齿脱落的主要原因正是牙周病进展至晚期。
但这只是慢性牙周炎的发展过程。还有一类牙周炎,“进阶”很快,这就是侵袭性牙周炎,韦东奕大概患的就是这种牙周炎。张韶君介绍,不同于普通慢性牙周炎,侵袭性牙周炎常于青春期前后发病,短时间内即可导致牙槽骨大量吸收、牙齿移位松动,甚至20—30岁即需拔牙。
张韶君表示,侵袭性牙周炎与遗传基因密切相关。特定基因缺陷导致免疫系统对牙周致病菌反应过度,加速组织破坏。若家族中存在早年牙齿脱落、牙周反复炎症病史,其直系亲属患病风险显著升高。青少年及年轻人常因工作压力大、生活不规律,忽视口腔清洁,牙结石堆积加速炎症进展。不可逆性——预防大于治疗
张韶君说,牙周病的隐蔽性在于其慢性、无痛性进展。早期仅表现为轻微牙龈出血或口腔异味,患者常无明显痛感,因此极易忽视。当出现牙齿松动、咀嚼无力等症状时,牙槽骨已被破坏达50%以上,治疗难度大幅增加,甚至无法保留牙齿。
她强调,牙周病导致的牙周组织破坏(如牙槽骨吸收、牙龈退缩)具有不可逆性,即便通过系统治疗控制炎症,已损失的组织也无法完全再生。因此,预防与早期干预是关键。首先要进行科学口腔清洁,规范刷牙。还要定期专业维护,每年至少1次洗牙,通过超声波洁牙清除牙结石、菌斑,建议吸烟者、糖尿病患者等高危人群每年洗牙2次。此外每年最好进行1次口腔检查,医生通过探针测量“牙周袋深度”、拍摄X光片等,早期发现牙周问题。
张韶君介绍,牙周炎的治疗分四个阶段,首先是通过深度清洁、全身调节等基础治疗来控制炎症;第二阶段是通过手术治疗来修复组织缺损;第三阶段就到了功能重建,恢复咀嚼与美观。这一步除了要对松动牙进行固定,还可以通过种植牙“找回丢失的牙齿”。
很多患者认为种植完,就可以一劳永逸了,其实并不尽然。牙周炎治疗的第四阶段——终身维护也异常重要。如维护不当,牙周炎很容易复发,复发后种植牙也将不保。对此患者要定期复查,每3—6个月复查牙周指标,每年洗牙2—3次,定期拍摄X光片,观察牙槽骨稳定性,及时处理复发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