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秦小琼发现,有游客在游览济南著名景点趵突泉时,看到观澜亭左侧石碑上“趵突泉”三字中的“突”字缺少一点,还一度认为这是个错别字。实际上,这一细节并非疏忽,而是蕴含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美学意涵的设计,与相邻的大明湖石碑上多一横的“明”字相映成趣,共同构成了济南城市文化的一段佳话。
首先,可以明确的是,“突”字上面少个点,这并不是个无意的失误。“趵突泉”石碑题款为“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天水胡缵宗书,明嘉靖十有六年端日济南府知府咸宁司马奉立”。关于遗落的“点”,有很多说法,较为普遍的说法是,与书法的习惯有关,在书法艺术中,为了字体结构平衡或者美感,会出现加笔和减笔的情况。
像宝盖头不加那一点,在石刻中比较常见。譬如泰山石刻中,“流水”的“流”,上头也是不加那一点。古代有个词,叫“文不加点”,故而有的写“文”字,上面没点,来赞扬一个人才思敏捷。
当然,也有充满浪漫气息的解释。这得再把目光投向大明湖的另一块石碑——“大明湖”碑。这块石碑上的“眀”字,左目右月,相较于常规写法多了一横。秦小琼查阅资料发现,这个“眀”字本身就不是错别字,它是异体字,即同一个字的另外一种写法。
“突”和“明”两个字相映成趣,老百姓都说,“突”字上的点被腾空的泉水冲走了,冲到大明湖去了。
秦小琼觉得,承载了书法艺术韵味和游客们众多猜想的石碑,本身也成了济南的一道独特风景。它们见证了济南的过往,为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增添了更多魅力。另外,古代书法家们对于每一个笔画的精雕细琢,也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理解美的方式。
总而言之,趵突泉石碑少一“点”并非写错,我们不妨多去欣赏这些独特的历史文化符号,听听石碑背后的故事,让它们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绚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