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猴痘病毒(MpoxV)和艾滋病病毒(HIV)的防控工作均受到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关注。这两种病毒看似“风马牛不相及”,实则暗藏着一些微妙联系,TA们对人类健康有着不同程度的威胁。
两种病毒的基本差异
病原体不同
HI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攻击人体免疫系统的CD4+T细胞,导致免疫力逐渐崩溃,最终可能发展为艾滋病(AIDS)。1981年,美国报道了首例艾滋病病例,但病毒的故事早在20世纪初就已拉开帷幕。科学家通过基因回溯发现,HIV的祖先SIV(猴免疫缺陷病毒)已在非洲灵长类动物中默默传播了数万年。研究指出,HIV-1型病毒起源于非洲黑猩猩种的猴艾滋病病毒。在黑猩猩捕食红冠白脸猴的过程中,两种SIV病毒在猩猩体内重组,最终变异出能感染人类的HIV-1型病毒。
猴痘病毒:属于痘病毒科,感染后引发发热、淋巴结肿大和特征性皮疹,绝大多数患者可自愈,但免疫力低下者可能重症化。1958年,丹麦实验室的猴子群体中首次发现猴痘病毒,但这个名字却让人类误解了数十年。基因研究进一步证实,松鼠、冈比亚袋鼠等啮齿类动物才是猴痘病毒的真正天然宿主,尽管猴痘病毒名称中含有“猴”字,但实际上猴子只是这一病毒的偶然宿主,无辜地扮演了“替罪羊”的角色。
传播途径差异
HIV: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体液交换(如共用针具)、母婴垂直传播。
猴痘病毒:主要通过密切皮肤接触(如皮疹或体液接触)、飞沫传播,也可通过接触污染物品(如衣物、床单)感染。
两者的潜在关联:高危人群的交叠
尽管两种病毒在本质上没有直接联系,但以下特定人群仍需警惕双重感染的可能性。
性活跃人群
最新研究显示,在猴痘疫情中,超过半数的患者同时确诊了HIV,表明猴痘病毒通过性接触传播的途径与HIV存在显著交叠。从性传播这一方面来看,二者存在交集,特别是在男男性行为人群中,猴痘病毒的传播风险尤为显著,据中疾控数据,96.3%的猴痘病例来自这一群体。而且猴痘发病时在生殖器和肛门周围出现皮疹、疱疹,甚至脓疱,且容易破裂,有资料显示猴痘患者精液中含有猴痘病毒,这一特性导致在性接触中,猴痘的传播效率相较于艾滋病毒可能更高,一旦性伴侣中有一方感染,另一方感染的风险也会显著增加。
提示:正确使用安全套可降低两种病毒的传播风险。
免疫力低下者
艾滋病病毒主要攻击人类的免疫系统,感染艾滋病后,患者的免疫力会逐渐低下,这就使得他们更容易感染猴痘病毒。一旦艾滋病患者感染猴痘,由于自身免疫系统受损,病情往往会比免疫功能正常的人更严重,治疗难度也会加大。
另一方面,猴痘患者的疱疹破溃后,通过性接触、皮肤接触、口腔黏膜接触,以及生活用品等密切接触,又为感染艾滋病病毒打开了方便之门。所以说,这两种病毒在一定程度上相互促进,共同威胁着人类健康
建议:HIV感染者应坚持抗病毒治疗,定期监测免疫状态,避免接触猴痘患者。
防控关键:科学应对,避免恐慌
对于艾滋病患者,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遵循安全的性行为规范,避免有多个性伴侣及不安全的性行为,确保正确使用安全套。更要注意预防猴痘,尽量避免接触可能感染猴痘病毒的传染源,尤其是皮疹或体液接触,如避免与啮齿类动物和灵长类动物(包括患病或死亡的动物)发生接触,不直接接触动物的血和肉,必须彻底煮熟后才能食用。
对于猴痘病毒的防控,高风险人群可主动咨询接种。感染者需隔离至皮疹结痂脱落,衣物、用品应彻底消毒。
双重感染的特别提醒:若个体同时感染了HIV与猴痘,应由专业医生评估并制定治疗方案,以确保避免药物间的相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