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诈骗手段花样百出
即便人们防范意识有所提升
仍有部分群体易中招
下面为你介绍最易受骗的五类人
结合典型案例揭示危害
助力提高防范意识!
1.老年人
老年人由于年龄较大,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相对较弱,同时又往往有一定的积蓄,因此成为了诈骗分子的重点目标。
李大爷接到保健品公司工作人员电话,对方称参加免费体检活动可享免费体检与数千元保健品,李大爷未多想便报名。几天后收到保健品,对方又来电称效果好但需付费使用,李大爷信以为真汇款数万元,家人发现异常后他才知被骗。
警方提示
当下诈骗手段多,老人要提高警惕,别轻信陌生电话和短信。遇到免费体检、赠品活动要理性,不贪小便宜。家人应多关心老人,普及防诈知识,助其筑牢防诈防线,守护财产与健康。
2.大学生
大学生涉世未深,社会经验不足,容易被诈骗分子的花言巧语所迷惑。
大学生小王想找轻松兼职赚零花钱,看到网上刷单广告,称在家动动手指就能赚钱,便心动操作。起初收到小额返利,让他坚信兼职靠谱。然而,随着刷单金额越来越大,情况却急转直下。对方开始找各种理由,一会儿说系统故障,一会儿说操作失误,就是死活不肯返还本金和返利。不仅如此,对方还继续蛊惑小王,要求他接着刷单,说只要完成下一单,之前的钱和返利就能一起返还。直到这时,小王才如梦初醒,意识到自己是掉进了骗子设的陷阱里。
警方提示
大学生处于价值观和消费观形成期,要树立正确观念,合理规划开支,不盲目追求物质。网络兼职广告繁多,不可轻信,尤其是要求先交钱的兼职,必须坚决拒绝。大家要提高辨别能力,多了解诈骗案例,分析信息可靠性,遇可疑情况及时与他人沟通,避免陷入诈骗陷阱,平安度过大学生活。
3.家庭主妇
家庭主妇通常在家照顾家庭,与外界接触相对较少,对诈骗手段了解不够。
张女士是一位家庭主妇,平日里在家操持家务。有一天,她在微信上收到一个陌生人的好友申请。对方自报家门,称自己是专业的股票分析师,能给张女士提供靠谱的股票投资建议。
起初,张女士心里犯嘀咕,压根没把对方的话当回事。可没想到,这个陌生人每天雷打不动地给她发股票走势分析,还推荐一些股票。说来也怪,其中有些股票还真就涨了。
日子一长,张女士渐渐动摇了,心里想着说不定这人真有两下子。于是,她没多想就按照对方的建议,把钱投进了股票市场。可这好运并没有持续多久,没过几天,张女士就发现自己投进去的钱全打了水漂。再去联系那个所谓的股票分析师,却怎么也联系不上,对方就像人间蒸发了一样。
警方提示
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勿轻信陌生人投资建议。投资选正规渠道和靠谱机构,不盲目跟风。平时多学金融知识,提升投资水平,守护财产安全。
4.上班族
上班族工作压力大,时间紧张,往往容易忽视一些诈骗风险。
上班族小李收到短信,称其银行卡在异地消费数万元,并附上客服电话。小李心急如焚,立即拨打该号码。对方以查询消费为由,要求小李提供银行卡号、密码和验证码,他未加思索便如实告知。很快,小李发现卡内资金被全部转走,才惊觉遭遇诈骗。
警方提示
需时刻保持警惕,对陌生短信和电话不轻信。遇到索要银行卡号、密码、验证码等敏感信息的情况,务必提高警觉,第一时间联系银行或官方机构核实。日常要主动关注反诈宣传,合理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防骗知识,提升自我保护能力。
5.中小企业老板
经营中小企业的赵老板正为资金周转焦头烂额,突然接到一通自称银行职员的电话,对方承诺能提供低息贷款。急于解决资金难题的赵老板,当即与对方深入沟通。不料,对方以办理贷款手续为由,要求其先行支付手续费、保证金。赵老板满心期待地多次汇款,累计达数万元,却迟迟等不来贷款到账,此时才惊觉落入诈骗圈套。
警方提示
中小企业主在经营中面临资金压力时,务必筑牢风险防线:对陌生渠道的贷款信息保持警惕,切勿轻信电话、短信中的 “馅饼”;办理贷款务必选择持有正规牌照的银行或金融机构,对 “低息无抵押”“秒批放款” 等夸张宣传保持理性;签订贷款合同前,仔细研读条款细则,重点核查收费标准、还款方式等关键内容,避免因疏忽陷入诈骗陷阱,守住企业 “生命线” 。
诈骗套路层出不穷
唯有时刻绷紧防范之弦
才能守护好财产安全
大家要主动学习常见诈骗手段
练就识别骗局的 “火眼金睛”
同时,积极向亲友普及反诈知识
让更多人远离诈骗威胁
携手筑牢安全防线,共建和谐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