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开年,我国发现一起猴痘病毒Ib亚分支聚集性疫情,传染源为1位外籍人员,有刚果(金)旅居史。猴痘忙着“刷存在感”,但咱可不能乱了阵脚!
什么是猴痘?
猴痘是一种人畜共患病,由猴痘病毒引起,人群普遍易感,临床症状与天花类似。既往接种过天花疫苗对猴痘病毒存在一定程度的交叉保护作用。
猴痘病毒分为分支Ⅰ型和分支Ⅱ型两个类型,其中分支Ⅰ型和分支Ⅱ型又可分为Ⅰa、Ⅰb和 Ⅱa、Ⅱb亚分支。在疾病严重程度上,分支Ⅰ型病毒感染病例出现皮疹的范围更广、数量更多,发生重症和死亡的风险可能更高。
猴痘病毒的传播方式有哪些?
猴痘病毒是通过直接接触病例的病变皮肤或黏膜传播,亦可通过接触感染动物的呼吸道分泌物、病变渗出物、血液及其它体液,或被感染动物咬伤、抓伤感染传播。
猴痘的潜伏期及临床症状?
猴痘的潜伏期为5~21天,多为6~13 天。临床表现主要有皮疹、发热、头痛、淋巴结肿大等症状,以皮疹最为常见。病例出现症状后至皮疹结痂自然脱落并形成新皮肤前具有传染性。
日常生活中如何预防猴痘?
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了解猴痘防控知识,增强自我防护意识,减少高危行为,降低传播风险。
日常生活中不接触野生或者来历不明的啮齿类动物、猴和猿等灵长类动物。
前往猴痘流行地区,应提前了解目的地猴痘疫情情况,做好个人防护,避免与当地野生动物接触,避免与猴痘患者或有可疑症状者密切接触。
遵守国家出入境管理相关规定,配合做好出入境检疫检测。
小提示
从猴痘流行地区回国(入境)的人员,如接触过猴痘患者或出现发热、头痛、背痛、肌痛、淋巴结肿大、皮疹和黏膜疹等症状,入境时应主动向海关申报,配合海关工作人员按规定程序落实医学检疫措施。其他人员入境后应开展自我健康监测,若出现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等症状要及时就医,主动告知医务人员猴痘流行地区旅居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