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伙有没有察觉,
自打入秋以来,
北方这雨是一场接着一场,
多地近期雨量更是远超常年。
遇上下雨牛会躲窝里,马会跑棚里,
而牛马会想尽办法出门上班。
这秋季的降雨背后
还隐藏着一些健康隐患,
其中腹泻就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雨水会吸附空气中的病原微生物,
这些微生物随着雨水的流动,
极易污染水体。
如果有洪涝灾害发生,
供水和消毒设施
可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人群聚集和居住环境卫生条件变差,
极易发生感染性腹泻,
且存有聚集性现象发生的可能性。
那么,什么是感染性腹泻?
雨水天气是如何引起感染性腹泻的?
出现腹泻应怎么办?
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跟随疾控小卫士
一起走进今天的科普内容~
什么是感染性腹泻?
感染性腹泻是指各种病原体肠道感染而引起的腹泻。病原体主要包括细菌、病毒、寄生虫和真菌等。
引起感染性腹泻最常见的3种细菌是沙门菌、志贺杆菌和弯曲杆菌;引起感染性腹泻最常见的病毒是诺如病毒、轮状病毒、肠道腺病毒、星状病毒。其传播途径大致相同,主要是粪-口传播[1]。
雨水天气为何引起感染性腹泻?
1
水源污染
持续降雨引起的洪涝灾害可以导致各种水源被污染,包括饮用水、溪流、河流和地下水。这些水源可能受到细菌、病毒等微生物的污染,从而增加感染性腹泻的发生风险。尤其是农村的自备井和蓄水池往往缺乏实时监测的手段,一旦受到污染容易产生聚集性腹泻病例。
2
卫生条件恶化
持续降雨天气时会造成卫生条件的恶化。例如停电导致无法正常运行净水设备,人们可能被迫饮用受污染的水源;没有正常的卫生设施可以洗手或处理废物等这些因素都会增加发生感染性腹泻的风险。
3
病媒生物增加
雨水冲刷可能导致垃圾以及垃圾渗透液“蔓延”,为病媒生物(如蚊子和苍蝇)提供适宜的生存繁殖环境,这些病媒生物可能携带病原体并传播给人类。
4
人群聚集
洪涝灾害来临期间,失去生活场所的人们通常会聚集在避难所或临时救援设施中,人群聚集增加了人与人之间的接触频率和密度,为病原体的传播提供了有利条件,从而加速了病原体的传播速度。
出现腹泻应怎么办?
不提倡禁食禁水,宜进食清淡、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症状好转后逐渐过渡到正常饮食。
如果病情较轻,一般通过调整饮食、休息、对症治疗,2~3天内症状即可改善;如果多次、反复腹泻,出现头晕、面色苍白,轻度、中度脱水甚至重度脱水等症状,应及时补充电解质水,并立即就医。
在不清楚腹泻的具体原因前,应避免抗生素治疗,滥用抗生素可能导致肠道正常菌群失调,不利于腹泻的恢复。
如何应对暴雨洪涝后急性腹泻?
1
注意饮用水安全
确保饮用水的安全,推荐饮用煮沸后的水或瓶装水,并进行水质检测以确保水源未被污染。当饮用水水源被污染时,应及时封闭水源并进行清洁消毒,同时保证对居民日常生活的正常供水。
2
注意食品卫生
确保所有食物在准备和储存过程中都经过高温消毒,避免生食和半生食,特别注意海鲜、肉类和奶制品的保存与处理。
3
注意环境清洁
雨过天晴水退后,要对被水淹过的房屋、物品及餐具等进行消毒处理,并采取相应的防蚊、防蝇和防鼠害措施。
此外要妥善处理生活垃圾和食品残渣,防止蚊蝇等病媒生物孳生。
4
注意个人卫生
勤洗手,尤其是在处理食物和用餐前;保持个人卫生,避免接触受污染的水和食物。
●小提示
秋季降雨虽美,但我们一定要警惕它可能带来的腹泻隐患。让我们从生活的点滴做起,做好预防措施,守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